資料來源 : U.S.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stration (http://www.eia.gov/)
Barrel : 等於 42 美國加侖, 約等於公制中的 159 公升
以下表格的單位皆是 (千桶/日)
黃底標示的是OPEC成員國
表中為世界前 15 大石油生產國, 在1980年代前15大生產國的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8.5%,
在2013年這個比例下降到77.3%,
其中前三大產油國, 俄羅斯(蘇聯), 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這三國的總產量在1980年代幾乎佔了世界總產量的50%, 在2013年此比例下降至37%. 當全世界石油產量在這33 年間增加44%的同時, 俄羅斯(蘇聯), 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這三大產油國產量增加很少. 也是前15大產油國的生產比例由88.5%下降至77.3%的主因.
從1980到2013年, 有些國家原來不生產石油的, 也有了相當量的產出, 如亞洲的越南, 泰國. 當中產量增加最多的為非洲的安哥拉, 中東的卡達, 巴西及挪威. 順便一提的是, 卡達人口約二百萬人, 是現今人均所得(GDP)最高的國家, 可達到十萬美元以上.
上表為從1980到2013年產量增加倒數15名(選取2013年日產量仍有十萬桶以上者), 英國算是在先進國家中產量唯一大幅下滑的. 另外印尼的下降也是值得注意, 因為在東南亞人口不斷增長的國家中, 相較於越南, 泰國等產量大幅上升, 只有印尼的產量下滑至原來的57%, 印尼原來是OPEC員國, 於2009 年退出. 這對其國內的通膨及經濟發展不是件好事. 有幾個OPEC成員國上榜, 似乎也說明OPEC的勢力慢慢減少.
世界前 15 大石油消耗國中, 在1980年代前15大消耗國的消耗量佔世界總消耗量的79%, 在2013年這個比例下降到70%, 其中於1980年的前三大消耗國,美國, 俄羅斯(蘇聯), 及日本, 除了美國有些微增加外, 日本下滑了約一成, 前蘇聯合計的成員國更只有原來的西52%. 這三國的總消耗量在1980年代幾乎佔了世界總消耗量的50%, 在2013年此比例下降至31%.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, 印度, 巴西, 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數倍成長.
石油消耗增加前15個國家的總合是整個世界的石油消耗量的1.04倍, 其中中國的增加量便佔了整個世界增加量的將近三分之一. 石油消耗量增加反應在幾個因素: 1. 經濟成長, 製造業等需要能源. 2. 人口增加, 交通運輸等民生能源需求增加. 3. 石化產業產能上升. 泰國, 南韓, 新加坡及台灣的增量主要可以反應這幾個國家的石化產業, 需進一歩分析.
石油消耗減少前15個國家中大部份是歐洲及北歐國家如德國, 義大利, 法國, 瑞典, 瑞士, 英國, 日本等已開發國家, 從節能產業(如大眾運輸), 及產業外移各減少多少能源需求待進一歩分析, 若減少大部份來自節能成效, 或許石油的需求量, 會隨著中國, 印度等國家進步而減少.
2013年石油產出國主要來自OPEC成員國及前蘇聯成員俄羅斯及哈薩克, 另外再加上加拿大, 挪威及墨西哥. 至於有石油缺口的前15國家, 可發現二個極端, 一部份是過去15年石油需求增加最多的中國, 印度, 南韓, 新加坡, 台灣等, 另一部份卻是石油需求減少最多的德國, 法國, 義大利, 西班牙, 荷蘭等. 另外, 曾是OPEC成員國的印尼, 現今的產量卻只有所需量的六成.
問題一 : 印尼盾相較於其他亞洲貨幣於週去三十幾年相對弱勢, 石油產量大幅下滑, 供需缺口大增,問題在於?
問題二: 俄羅斯為何在石油消耗量大量的減少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